2007-08-24

本會詩頌教育的未來?

某週六藉與中級般孩子分享的機會,上網搜尋了關於詩頌在教會中的定位!
驚覺一篇針對目前基督教界新興詩歌的批判與省思
雖然這篇文章個人不一定全然贊同,但外教會開始反省現行教會詩頌崇拜的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見 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article89.htm

(題外話:基督教界宣導禁看哈力波特的聲音也是由外教會發聲,這次八月份神學營陳錦榮傳道也附和這樣的看法。姑且不論「禁看哈力波特」是否是「矯枉過正」還是「趨世媚俗」,我們不可輕視外教會對社會現象的反省能力,著實比我們稱為有「聖靈感動」的教會來得敏銳。上文所談的詩頌崇拜的俗化,不知身為真教會中執宗教教育牛耳的本會是否已有所警覺。)

回到嘉義的這三年來,開始感覺教會開始重拾信仰的基本面
讀經和禱告漸漸開始受到重視了,並且也已經有實際的作法
然而,本會目前雖然對詩頌已開始有反省的思維,但實際可執行的配套作法似乎尚無定見。

問題:詩班的成立是否是矯正詩頌偏差的萬靈丹?詩頌的目的及應有的進行方式?參加詩頌的人員所應建立的心態?

2007-08-13

看看英文聖經怎麼說(一)

最近,教會剛舉辦完父親節特別聚會。

當然,教會講台一定會講述關於父親的道理,肯定父親對於照養家庭的付出。不過,除了肯定之外,父親身為一家之主的責任還是要予以增強,鼓勵父親們繼續做牛做馬。這時候,若能夠再從經文之中,引用幾節可以對照的經文,那可能可以讓這些辛苦的爸爸們更無怨無悔的付出了,因為聖經都這麼說了嘛!

於是,有一節經節就被引用出來了:

萬軍之耶和華說,在我所定的日子,他們必屬我,特特歸我,我必憐恤他們,如同人憐恤服事自己的兒子。」(瑪垃基書3:17 原文)

但是,當天所這節經節是這麼讀的:

「萬軍之耶和華說,在我所定的日子,他們必屬我,特特歸我,我必憐恤他們,如同人憐恤、服事自己的兒子。」(瑪垃基書3:17 )

2007-03-21

離開童軍的道路

2005年8/14日早上,真耶穌教會(後稱本會)喜信童軍團誕生。
然而,我期盼童軍能提升本會學員信仰的初衷卻枯萎、死亡
熱鬧喧囂的成團儀式埋葬了我心中殘留對童軍不切實際的期盼。

這樣也好,我想著。

瞭解了童軍的本質與其和信仰的相違之處之後,之前訓練所得的領結、木章,以及寒冬訓練中用來暖身的童軍服盡可以毅然撇棄。

熱衷於童軍活動的我為什麼轉身離開?

本文欲從客觀的角度來談童軍和本會宗教教育本質上的差異。 下文從本人主觀的觀點,按聖經記載來看童軍進入本會的不適之處。

1.童軍進入本會是否順理成章?

1.1有基督教背景即可通關?

2007-03-20

God's silence

God's silence isn't indifference
For waiting, He enhances our reliance

God's silence isn't malignance
For He gives us time to learn to abandon resistance

God's silence isn't meant to keep distance
For seeking provokes us to depend on His guidance
and to forsake our intelligence

God's silence is actually full of expectance
that we'll finally be under his providence
and ask: “What is God's preference?”

2007-03-15

童子軍成立的時代意義

貝登堡聲譽極隆,年僅三十四歲就成為英國最年青的少將,後來升遷將近到元帥的職位時,他決定從軍中退役下來。他覺得很多值得做的事在等著他,因此他放棄高官厚爵重酬來盡力去做他想做的事:發展童子軍。           
憑我(貝登堡)的榮譽:當他凱旋榮歸之際,他深感很多英國年青一代的人物未曾入校受讀為憾,惟遊手好閒的逛街,若失人領導似的。貝氏認為這些青年們如果有人給予他們正當活動和成年的領袖來領導他們,他們必定是良好的公民無疑。貝登堡藉著民族英雄的聲勢,願能為國家拯救這下一代的主人翁。          
1907年夏天他徵集了二十二位(英國書籍均載二十人)兒童並帶他們到白浪島,教他們野外炊事探察旅行追蹤潛行安排野戰(大地遊戲)來訓練良好體育(公平競賽)精神,而兒童們從來未曾嚐過這種新奇生活。...

全文連結:http://www.scout.org.tw/~tp40/tkbook/books/tkftpd01.htm

童子軍的軍事色彩

十 九 世 紀 末 期 , 英 國 內 部 出 現 種 種 危 機 , 如 產 業 面 臨 美 國 和 德 國 的 急 起 直 追 , 而 年 輕 人 的 體 能 更 日 漸 弱 化 。 因 此 , 各 種 運 動 的 出 現 和 一 些 協 會 的 成 立 ,... 這 些 運 動 後 來 卻 促 成 「 童 子 軍 」 的 誕 生
...
這 種 運 動 倒 是 與 世 紀 末 的 軍 國 主 義 和 愛 國 主 義 結 合 在 一 起 。 後 來 , 有 位 名 叫 羅 勃 特 ‧ 貝 當 — — 鮑 威 爾 ( 貝 登 堡 ) 創 立 童 子 軍 。
在 波 爾 戰 爭 期 間 , 他 ( 貝 登 堡 ) 做 了 一 項 大 膽 的 實 驗 。 為 了 彌 補 兵 士 的 不 足 , 凡 是 九 歲 以 上 的 英 國 小 孩 , 他 便 發 給 他 們 軍 服 , 並 要 求 他 們 從 事 偵 察 和 傳 令 的 工 作 , 成 效 十 分 不 錯 。 面 對 這 群 少 年 的 勇 氣 和 愛 國 情 操 , 勞 勃 特 少 將 頗 為 感 動 。
貝 登 堡 指 出 , 英 國 最 大 的 隱 憂 就 是 年 輕 人 的 身 體 日 漸 虛 弱 , 而 回 想 當 年 , 羅 馬 帝 國 的 衰 敗 背 後 要 歸 因 於 年 輕 軍 人 的 身 體 根 本 無 法 和 他 們 的 祖 先 相 比 。他 更 要 求 英 國 少 年 不 許 有 怠 惰 之 心 , 要 燃 起 先 人 建 立 大 英 帝 國 的 雄 心 壯 志 , 從 而 挑 起 為 國 爭 光 的 大 梁 。
童 子 軍 的 活 動 帶 有 濃 厚 的 軍 事 色 彩 , 除 了 要 求 少 年 接 受 身 體 鍛 鍊 外 , 也 要 時 時 研 讀 《 聖 經 》 以 加 強 精 神 訓 練 , 所 以 身 心 的 健 康 也 就 成 為 強 化 帝 國 意 識培 養 愛 國 心 的 支 柱 。
全文連結:http://www.scout-bbs.idv.tw/dvbbs/TopicOther.asp?t=5&BoardID=14&id=356

可當DA的訊源推薦

CDP(also as DA)

日系:
Accuphase DP-55V (RCA, Opt)
Accuphase DP-57 (RCA, Opt)
Accuphase DP-65V (RCA, Opt)
Auucphase DP-67 (RCA, Opt)
Accuphase DP-70V (2*RCA, 2*Opt, 48,44.1,32 kHz)
Accuphase DP-75 (2*RCA, 2*Opt, BNC, HPC Opt)
Accuphase DP-75V (RCA, Opt)
Accuphase DP-500
DENON S10
DENON DCD-S1
Marantz cd17DA
Marantz cd16D (RCA,Opt)
Marantz cd7
Teac VRDS 25xs (RCA,Opt)
Victor XL-Z999ex

歐系:

為什麼喜歡聽古典音樂?

有人問我:「既然非音樂科班出身,為什麼喜歡聽古典音樂呢?」
想了一想,我說:「因為....美吧!」
古典音樂有「理性的美」也有「感性的美」
「感性的美」就如貝多芬的音樂
因為他的音樂是內心深處最深層的吶喊
是他因耳疾而陷於寂靜世界中的自我對話
聆聽者能夠藉著音樂體會他的情緒
古今異地的兩顆靈魂在時空的窳合中,似乎有了交集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感性的美」
「理性的美」
那就不能不談音樂之父--巴哈
在他的平均律裡的合弦的行進與運用
就能夠感受的這種很純粹的「理性美」
或許和弦(聲波震動的頻率)剛好符合人體的某種頻率吧?(心跳?)
很喜歡哼哼唱唱平均律裡的和弦
總覺得那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應和著神所蘊含在宇宙中的規律

因為這兩種美,古典音樂是自我耽溺的Opium

Blog的價值在於留念還是被閱讀?

音樂
音響
語言
信仰
雜談
就是這個Blog的主軸
F..I..N..I..S..H....